本站消息 7月7日,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2022级、202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深入曲靖市沾益区红瓦房村开展第三学期实践教学。在红瓦房村村长赵成俊的全程导览与深度剖析下,农经学子通过全景式田野观察,系统学习文化价值转化与数字技术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跟随赵村长脚步,师生们首站走进沾益区非遗传习馆与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在赵村长生动解读中,蕴含德治理念的"慈爱"匾、倡导家庭和谐的"齐眉延庆"匾、体现育人智慧的"和婉承教"匾,以及象征品德规范的"品"字座椅,共同构成解读乡土伦理的立体教科书,使学子直观领悟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当代实践。
转向产业振兴前沿,赵村长重点解析闲置资源活化路径。师生实地考察乡居吾舍旅居项目,该项目通过盘活18套老屋带动户均增收2055元、村集体年创收82万元,成为资产盘活的标杆案例。步入“曲靖老村长”直播小院,赵村长现场展示"文旅体验+电商变现"的融合模式:从展览云南129县区特产的样品间,到其抖音TOP级直播间的实战现场,再到每月5-6期超百人规模的免费电商培训体系,配合常年开展的儿童公益课堂,完整呈现了人才培育与社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穿行于拆墙透绿的村落空间,辨识传统农具细节,学子们同步思考乡村服务的提升维度。本次课程实践通过文化价值解码、产业模式验证、治理效能观察的沉浸式学习链,显著深化了学生对"文化铸魂、产业筑基、数智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的认知,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注入了源头活水。